投稿信箱:siyuannews@163.com
要坚定地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内涵建设纵横谈(二)

作者:本报评论员 刘建平
〖2011-06-01〗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目前普遍存在着的“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等问题,并提出了“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的高等教育发展任务。这对我校正在实施的建设应用型大学的阶段性构想不仅提供了依据,也指明了发展方向。
        创新在哪里?实用技能在哪里?复合型人才怎样培养?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找答案。而实践的第一课堂就在市场中,就在企业里。因此坚定地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正是我们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必由之路。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在发达国家的大学教育中早有实践。比如在美国它就被称之为“合作教育”,英国称之为“三明治”,德国称之为“双元教育”,在日本则称之为“产学合作”。不管这些国家如何称谓,其定义都是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作为一个统一体来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因此在这些发达国家,技能性人才构成了工业化社会的技术基础。而我国正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正在走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之路,我们更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技能应用人才。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我们既提出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
        我们要建立完整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依据建设创新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国家目标,改变既有的思维定式,重新修定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规划。
        我们要培养成千上万合格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就必须依据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对专业结构、教育资源结构进行调整;就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更多的双师型教师;就必须改变“按图索骥”的教学方法,大胆进行教材改革和教法改革。
        我们还要依据人才培养方向加快和完善实训基地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使实训设施更贴近市场和企业,使下厂实习更有针对性。
        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会使我们的教育目标减少盲目性,增强科学性;人才的培养增强针对性,更具应用性。这样,我们的专业设置将更加灵活,我们的教学方法将更加多样,学生的应用技能将会得到更好的提升,学生未来的就业通路就会更加开阔、通畅。我们的内涵建设也就真正落到了实处。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学院地址:西安市东郊水安路28号 邮编:710038
Copyright © 2002-2012 西安思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