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siyuannews@163.com
学科和专业建设是高校永恒的主题----浅谈新兴产业与专业设置

作者:能源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 刘重轩
〖2011-04-10〗

一、专业设置的历史沿革
1.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特色市场经济逐渐代替已运行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大学毕业生也由原来的按专业统一包分配逐渐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1998年以前,在专业设置上,专业分得细、种类多,不利大众化教育,不利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所以1998年教育部将原来的一千多个本科专业合并为现在的249个。当然这次合并并没有得到高等学校,特别是重点高校的追崇,因为有许多专业合并的不合适,有些重点高校的特色专业、主打专业被合并了,如将“工企自动化专业”、“自动控制专业”合并为“自动化”专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使原来很有特色的“自动控制专业”被“自动化”,无法招生,无法编写教学计划,最后只能放在硕士研究生阶段招生。
2.回顾专业合并的十三年,也恰是高校扩招的十三年,他有利于大众化教育,有利于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但也带来了一些值得深思的负面效应,本科生应具备的社会功能在退化,培养了一大批“通才”,而“专业性”在弱化。
譬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它是由原来的六个专业合并而来,即:电机专业(交直流发电机、电动机、变压器等),电器专业(高低压电力断路器、继电器、GIS组合电器等),电力系统发配电专业(发电厂、变电站、输配电线路、牵引供电工程等),高压专业(高电压工程及研究),绝缘专业(绝缘材料、电缆、电瓷等),电力电子专业(大功率电子器件、硅整流、逆变装置、大功率UPS、功率因数补偿SVG等),这些是一个多么庞大的专业群,而现在仅用一个“电气工程”来概括,象清华、交大、浙大、天大这些原来就有这些专业的学校只能采取按“大专业”入校,到三年级再分专业方向(专门化)的办法进行教学。但是对大批的二类院校就很作难,因为他们原来就没有这些专业,所以也只能是拼凑些课程给学生上,这样大批的“通才”就产生了。所以说专业合并后的大口径专业是一把双刃剑,有得有失。确定专业方向是很重要的一环,专业方向就是经济建设的需求。
3.“电气工程”涉及到我国输配电工业和电气设备制造业,是我国“十一”五规划中的重中之重。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展开,西煤东送、西电东送、西气东送等重大经济战略都与陕西有关,陕西省已成为国家的能源工业大省,陕西省又投入几百亿发展新能源发电工程,国内750KV最高电压的电网已从青海、甘肃经陕西通向东部,750KV级的新型电力设备加紧研究、开发和制造等,这是一个多好的机遇。
我院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我们的思路是办成“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力及电器)专业”,把电力和电器复合在一起,即将电力网结构设计、运行和电力设备制造组合成“复合专业”,把它们组合到一体有利于学生在电力或电气设备制造行业就业工作。
二.新兴产业推动学科和专业发展
1.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所必需的重要物质基础, 传统能源是以化石能源为主,然而全人类将共同面临化石能源日益枯竭、气候变坏、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挑战。因此大力开发和利用新型清洁能源,减少大气污染和温室效应,保障人类安全,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风力和太阳能以其储量巨大、安全、清洁、充裕,是能提供源源不断,稳定的能源,无疑是能源行业最具潜力、发展最快的新能源。另外石油、煤炭、天然气不仅是一种燃料能源,它还可以直接变为各种化工原料,这是近几年科学的成果,目前我国正大力发展石化工、煤化工产业,我省陕北榆林地区石化工、煤化工厂纷纷拔地而起。这都需要大量具有新知识结构的技术人才。2.我国的“十二五”规划中一个重要思路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必须重视新能源、新材料和绿色、低炭、循环经济的发展,这意味着许多传统产业将被淘汰,而积极发展许多新兴产业,每一个新兴产业都包含一个新型专业。作为一个培养人才的高等学校,应该看到这一机遇,及时调整自己的专业设置,来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的需要。我们学院接连设置几个新专业,如新能源发电专业、城市轨道交通电气技术专业就是基于这种思路。下一步准备开辟“石化工、煤化工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为石化工、煤化工厂培养控制管理人才。
三、教师是专业改造和开发的主力军
改造旧的专业,开辟新的专业,是一个很辛苦的事情,要引进领军人物,要开新课,要建新实验室,要编写新教材,要找新的参观实习的企业,这一切都要由教师来完成。我们思源的教师绝大部分是好的,是很敬业的,比公办院校的教师的教学态度要好的多,公办院校的教师一辈子开上三、四门课就行了,让再开新课就不高兴了。而我们的教师两三年下来,就开三、四门课,上新专业就有新课,他们已经习惯了。他们已经把思源当成自己的家,当成了他们的希望。这就是思源的财富,是思源发展的主力军。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学院地址:西安市东郊水安路28号 邮编:710038
Copyright © 2002-2012 西安思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