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塬论丛》第二辑出版:邀您共鉴评析
新闻网 发布日期:[2024-06-20] 文:黄嘉禾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
很高兴地告诉大家,《白鹿塬论丛》第二辑已经正式见刊!作为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安思源学院留学生与中国现代化中心主办的学术期刊,《白鹿塬论丛》一直致力于汇聚学术精英,推进跨学科对话,推动学术研究,促进人类文明与中外文化交流。本辑在延续高水平学术品质的基础上,呈现了更加丰富多样的内容,期待与您共同探讨和分享。
六大板块精彩纷呈
在这一辑中,我们将文章划分为以下六个栏目,每个板块都聚焦不同领域的学术研究,带您领略多样的思想风景。
中国式现代化与民主研究
中国社科院周少来和赵秀玲的两篇文章构成了本辑的第一个栏目。周少来是研究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专家,他强调,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基础性工程之一。赵秀玲则是研究乡村治理的专家,她认为新时代新乡贤已经成为乡村治理的重要载体和创新主体并探讨了如何进一步增加其文化功能,提升其治理水平,又进一步地探索了辅助其发展的机制。这些研究不仅能深化我们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也丰富了本刊的内容深度。
留学生与中国社会发展研究
此为本刊的重要特色和亮点,在这里,我们汇集了针对留学生的研究,揭示了留学生作为文化交流使者和创新驱动者的重要地位,收录了金富军的《吴宓、汤用彤延期出国留校工作考察》和沈卫威的《民国留美学生与中国第一个西洋文学系的创建》。金富军的文章反映了清华惜才爱才的传统与顺应时代潮流,积极选派留学生的制度。沈卫威的文章则通过展示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珍藏的80多封信函与原始文献,展示了哈佛大学毕业生梅光迪、吴宓等在东南大学创建中国第一个西洋文学系与比较文学系的经过。值得关注的是,贾辰飞的《抗战时期的航空救国与罗明燏的出国考察》向我们评述了罗明燏在抗战时期冲破限制,到美国考察航空技术的经过。陈婷婷的《彭康与西迁精神的形成》则从留学生角度对彭康与西迁精神展开研究。通过对留学生与中国社会发展研究这一主题的深入探讨,本栏目为读者提供了留学生群体在中国社会角色的全方位视角,彰显了本刊对留学生与中国现代化研究的独特价值和影响力。
教育学研究
本栏目收录的文章探讨研究了教育学的不同热点与议题。吴霓等的《新时期民办义务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肯定了民办义务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组成部门的积极作用,同时指出了其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李忠的《作为人与教育存在和发展方式的教育交流活动》是一篇关于教育交流的创新理论文章,指出交流的重心在与更新、完善与创造;在中国未来教育的发展中,要在不失去自我的前提下,通过交流实现新陈代谢,在发展中为人类教育做出贡献。近年来,学术界掀起了西南联大研究热。张睦楚的《“知识空间”与教育中国:西南联大教育相关史料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对西南联大已有的教育类史料文献、档案资料进行了整理,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同时,本文对地方“知识空间”进行了独特呈现,建构起了西南联大教育学人视学术生活的独特面貌。
文学、艺术学研究
本栏目内容丰富,展示了多元表达和文化内涵。朱寿桐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理论分量及其合理配置》一文中,指出中国现代文学的学术问题都可以归结为文体问题,解决此问题需要依赖文体理论,而这需要研究者们把握不同的研究需要适用其的浓度与纯度的理论。宋剑华的《百年中国革命文学的发展路径与审美诉求》,通过分析20世纪中国文学百年发展历程中“革命”的主旋律,再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难历程。王兆胜的《林非文学创作研究的眼界与境界》,对散文大家林非的散文进行了别开生面的研究,品味出林非作品平衡了欣赏与批判的独特性。本栏目还收录了蔡晓妮的《<人世间>:多重维度的命运反思》,对梁晓声的小说《人世间》进行了解读,分析了梁晓声的平民叙事视角如何还原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与悲欢离合。苏煜的《浅论汉代人的文化审美意识——汉代玉饰上的兽面纹解析》,研究对象是汉代文物,并对其进行了美学鉴赏。胡正强的研究《成舍我媒介批评实践及艺术特色论略》对著名报人成舍我进行了研究,对其当时国内外的新闻环境进行了批判性的思考。此外,原梓轩的文章向读者们介绍了台湾同胞纪实摄影的发展过程。
东南亚研究
这个栏目包含三篇文章。杨茂庆的《印度尼西亚学校价值观教育:内涵释要与路径选择》、鲁芳的《马来西亚华裔族群与华文传播》、甘振军与张慕洋合著的《冷战后美国的“衰落”:技术主义和现代性反思的视角》,分别研究了印度尼西亚学校进行的价值观教育;马来西亚的华裔族群与中文教育与传播情况,以及从技术主义与现代性反思的视角对美国面临的现代性问题进行的分析。这丰富了我们对东南亚地区与亚太关系的理解与认识,凸显了本刊的国际视野。
学术传记与回忆录
本刊的最后一个栏目包含了池子华的《张竹君: “中国南丁格尔”的多彩人生》与葛玮的《往事回首向谁说———忆光春同志》。池子华的作品是一篇学术传记,以纪实的手法向读者们介绍了辛亥革命时期的传奇女性张竹君。葛玮的写作风格不同于传统的学术文章,但其回忆性的写法却是对人物传记的一种新尝试,追忆了曾任党的意识形态领域负责人的徐光春同志,客观地再现了其模范地贯彻党的政治思想路线的吉光片羽。这个栏目表达了本刊的人文关怀。
名家汇聚,新锐登场
本辑我们有幸邀请到周少来、赵秀玲、金富军、沈卫威、朱寿桐、王兆胜、宋剑华、吴霓、池子华等知名学者,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内贡献了深具影响力的文章。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一些高校的青年教师、研究员也在本辑中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这些专家学者共同为本辑注入了新鲜的学术活力,形成了多视角、高质量的学术对话。
期待您的关注与参与
《白鹿塬论丛》不仅是展示学术成果的平台,也是思想交流的园地,更是展示思源科研事业的窗口。我们诚挚邀请您关注本辑的内容,无论您是校内的师生,还是校外的读者,都希望您阅读、批评。您的参与和反馈对我们非常重要,让我们携手共进,推动思源学术的进步与创新。
再次真诚感谢校内外专家学者对《白鹿塬论丛》的鼎力支持!同时,我们热烈欢迎校内外的专家学者踊跃投稿,一起推动《白鹿塬论丛》的持续高质量发展。
联系我们/邮箱:bailuyuanlc2021@163.com